- 在東岸時早跟袁兆昌提過,取消稿費。付稿費實在叫雜誌負擔不來,其實作家應該付費登稿才對,這有助宣傳他們的書,增加名氣(?)。當然視乎質素,雜誌有不刊登的權利;
- 將文學作品變成功能一點,即捨棄體裁分類,選用一些類似日本用語「治療系」什麼的,又或者提升語文能力的,像涼茶一樣有不同功用,畢竟香港人都是太功利;
- 把文學作品分拆得更細一點,就像把電腦拆成不同零件、名牌手袋的質料、details等等;這樣或者能找出更能引起讀者注目的地方,而且能製造更多話題;
- 免費派到中、大學,甚至地鐵站(?)去,以發行量來換取廣告(包括作家的投稿?);
- 照顧非文學讀者,推出類似遊戲攻略的文本攻略;現在的評論大多沒有水準,只是借題發揮的再創造,對讀者了解文本沒有積極作用;
- 跟出版社(當然不是流行書那類公司)有更緊密的關係,幫助推介新書,推動閱讀氣氛和消費動力;因為作家要賣到書才有錢登稿,或者出版社代支也是可行的。
以上的可能全是廢話,俗一點說好像把文學作品商品化了,是的,這是站在令文學雜誌持續發展的立場發表的想法,等到有能力的時候,我定會試著實行。
8 comments:
支持。
其實,只要是拿來賣的東西,就是商品啦。
商品化也無可厚非,取個平衡就是了。
那麼你的新作家要做到氣咳才能生存了。
也有可能因為做作家太窮太辛苦而不再有新作家。
或者文學雜誌讓作家免費登稿,然後全力靠廣告?
甚至要求登稿的作家在文章裡安排人物使用某商品,然後向商品的公司收費(just like movies)?
謝謝各位的回應!
事實上而家D作家都做到氣咳架啦!刊物愈來愈多也未嘗不是好事,至於投稿人會愈來愈少嗎?卻未必,廣告客會愈來愈多也可能啊。
自覺的人才看嚴肅雜誌. 不是辦得不夠好, 只是雜誌太多人太少. 我想, 我們在這同樣的軌道上等待一個適合自己的月台雙腳著陸. 時間問題而已.
你提出的, 的確值得討論.
你的意見其實不錯,但要書賣得好其實和讀者的程度有相當關係,畢竟當代文學常常被指控為艱深難懂。
可是,我同意你的想法。我的想法是,有稿費和沒稿費的雜誌同樣存在,即是你說的那種雜誌和傳統雜誌並存的可能性(反正政府每年都會付錢辦雜誌的,作者從中得到稿費算是一種資助吧)。很高興看見《月台》登場,06年看來是充滿朝氣的一年呢。大家繼續努力!
昌和阿律:
不好意思,最近忙到爆炸,太遲回覆。
的確自覺的人太少,而且他們是謹慎的一群,站在商業角度說就是不易掏荷包。另一方面大部分的讀者還未能讀懂當代文學,我們就夾在這樣的裂縫中。
其實還想到一些,例如文學雜誌的服務對象,遲些再貼出來。
最基本要解決的是印刷費用,這個項目主要靠商業支持,而文學雜誌又打算登什麼類型的廣告呢?有什麼廣告商會考慮文學雜誌?假如只刊登書店、藝術晝廊、甚至書刊的廣告又是否足以維持雜誌的運作和成本?藝術和文學在香港的價值還不及其他類型的商業活動,你們有方法找到贊助?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