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June 2007

感悟者(續)

下午茶時段,我跟Person談起「感悟者」這個想法,談著談著,好像對整件事有更深的了解,不過我實在需要花一點時間去研究這些我稱之為「感悟者」的人,是不是好像精神分裂者、聯覺等等已經有一些研究的成果了,當然正名也是十分重要的事。

在上一則post的留言中,靛提到:「不知道自己感悟過後得出的方向,到頭來會不會需要另一次感悟。結果,這不過是一場暫時又再開始的遊戲」,這裡是兩個問題,首先每個人的智慧是慢慢累積的,所以感悟也並不是一次性,它斷續,但又一點一滴地為我們揭示生命的真相,世事繁瑣複雜,即使再聰明的人,也得抽絲剝繭才弄清楚狀況,結果我們就需要一次又一次的感悟,去探索更深更遠的地方。

至於「不知道自己感悟過後得出的方向」,我想說啊,靛,有時候你感悟出的事情,並不能告訴你應該去做什麼,相反地,它在告訴你不應做什麼,像是我的遭遇,就讓我知道要把NDS放下了。透過這個減法,在有限的生命中除去多餘的事,慢慢調整自己的方向。另一方面,你感悟出的事情,可能對你來說沒有多大用處,但這時候我們要透過說話、寫作、藝術或者其他方法,分享這個感悟,讓其他人得益處,這樣你想到的就不再是沒有意義的了。

感悟是一件相對主觀的事情,畢竟是獨自一人在思考,但我相信,感悟出來的真相,應該是普遍性的,應該能揭示這個時代絕大多數人的境況。這就像生前相對低調、孤獨的卡夫卡,透過其小說揭示人類在一個巨大有力,但又無法摸清的機關
(如城堡、法庭),那份無力感和面對的可能方法。奇妙的是,卡夫卡的時代已經開始遠離我們了,但在政府運作愈來愈神秘,大眾私隱卻愈來愈透明、日常生活逐漸被巨大跨國機構壟斷的今日,他感悟出來的真相竟有如預言一樣揭示了我們的處境,普遍的困局。

市井小man談到「有感無悟」的問題也是存在的。記得我在巴塞隆那,第一次坐在一望無際的地中海前,因著那美麗開闊的景色,內心激動不已,我以為這般景色,可以為我帶來豐富的靈感,可以把思緒帶到更遠的地方,但坐在那裡很久很久,就是沒有什麼深刻的體會。這也是無可奈何的,雖說我們感悟的能力各有不同,並憑著閱歷的增長可以慢慢增強,可是這大概也是須要感悟的道理吧:我們縱使有著多強的感悟力,也不過是更易發現事物背後的真相罷了,感悟,始終可遇不可求。

chunchun在留言裡提到「先有感後有悟」,這個我是同意的,我也同意寫作的人有更強的感悟力,但不止文學創作,其他媒體的藝術家,在這方面的觸覺都被鍛煉得很銳利。像我之前所說,其實每個人都有感悟的能力,但這跟與生俱來的其他能力一樣,不進則退,在都市營營役役的人,沒有時間凝視身邊的事物,沒有空間停下來好好思考,自然很容易就失去這種能力。

Eric分享了王安憶在《我讀我看》裡的一則故事:「一個女孩子,患深度近視,因家中十分貧困,無法為她配一副眼鏡,所以她便生活在迷蒙中。……可是她戴上了眼鏡,卻驚怵地看見千瘡百孔的貧民窟景象。這真是可怕的一幕,世界突然在清晰中破裂開來」,這正正說明了感悟的能力可能要叫擁有者受難也說不定,如果一天感悟的能力臨到你身,可能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當一個人愈發現世界的破碎、不公和荒謬,就愈需要勇氣去面對,這也是我最近的境況,也許以後再寫在這裡。


3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也許我們可以把「感」和「悟」分開,「感」是一些念頭或觸動出現了,「悟」則是那念頭或觸動能不能衍生出新的想法,可以是抗拒或是接受,可以是前進或是停步。
感與悟,一個是起點,另一個是不知道會不會出現的結果,於是也會出現有感無悟或是先有感後有悟。

p.s. 被你quot出來的那句留言,其實我好像打錯字(速成手的錯),應該是「結果,這不過是一場暫停又再開始的遊戲」:P

陳花 said...

「感悟的能力可能要叫擁有者受難也說不定,如果一天感悟的能力臨到你身,可能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絕對同意!!!!
這也是最貼近我和社運界朋友的情況,如果大家(其他市民)理解(有感悟)拆散兩個碼頭會剝奪自己(身為香港人)的公共空間(公家地方:唔會坐下hea下都有實Q趕你走)、剝奪自由、剝奪選擇權(新規劃焗你經過摩地大廈大商場才能到新海濱,選擇消費/免費),就不會跟著政府唸口黃話:「要發展0丫嘛!」啦!而且還不知道那些「美麗」和"eye catching"的規劃都同自己無關。
用返D我比較熟悉的詞彙代替「感悟」,會唔會係「危機感」呢?是啊,我對文字的理解真是低能的啊....

梁偉洛 said...

靛呀靛:
我用這個term,正是因著「有感」的人多,但同時「有感有悟」的人少,更重要的是,悟出的必須為世事背後的真相和法則,而不是別的想法。

Karden:
我也絕對同意你的話,對於大部分未能感悟這都市的荒謬的香港人來說,你們正是感悟者,注定身負使命,艱苦一點,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