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October 2008

跟孤獨對話

偶而會想起,三年前夏天的某日,在落地玻璃透現淡淡陽光的餐室裡,我逐張細讀餐桌上色彩鮮艷的畫。畫裡的女孩沒有面孔,沒有朋友,她浮游在平塗的暖色裡(紅、紫、黃),有種說不出的孤獨。或許是我自身的孤獨感,誤導我讀出畫裡根本沒有蘊含的這種感覺。關於孤獨的誤導,我相信是有可能的。但花苑那時就講過她和同學的故事,她們如何一同創作,跟喜歡寫作的朋友,還打算做點什麼,那時跨媒介等的詞語還沒溜到嘴邊,我們只是單純地相信,文字與圖畫能夠默默對話。

畢業以後,從前一起參加詩會,在比斗室還要簡陋的個人網站寫作的同學,都漸漸不再寫了,那時還沒有《月台》,我便從他們的生活淡出,自自然然的,沒有什麼拉扯或是不捨。我留下來,繼續寫下去,是因為不得如此,就像魚活在水裡,植物朝向陽光。自然,也孤獨,這對沒有留下來的人而言,也是絲毫不差的。那時我在花苑的畫作和故事裡讀到的孤獨感,可能是自身感受的投射,但如果是這樣的話,我的孤獨便倍增。我說你快點出書和搞展覽吧。這是我們排解孤獨的方法,將心裡的思想和感受交託紙張,請它好好保存,也不知道有沒有人會打開。

展覽又怎樣排遣創作帶來的孤獨?花苑後來的版畫,尤其是去年的,孤獨感就更濃。許多張作品都是在只有兩頭貓的房子裡雕刻出來,窗外往往是夜深,將近日出的時刻。世界停頓,時間只能用散滿一桌的膠版碎屑來衡量,飽滿的油墨轆不會跟她說話,msn都昏睡了,平滑完好的印製品卷展開來,連繫著那巖巉的原版。真難想像花苑孤獨的版畫,在展覽裡被許多許多的人簇擁圍觀,兩者本質完全相異,我覺得花苑的畫還是獨自欣賞的好。拍照、讚美、握手,交換卡片,只要想到這些展覽上平常之極的事在花苑小展發生,我便感到吃力,或許幾日過後,這份困惑就不再了,會忘得一乾二淨了,但距離展覽還有幾天,我只想捧起她的畫再看一次,說不定能跟畫裡的孤獨對話,以我自身的孤獨,再一次,像三年前那個下午。

2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寫作、板畫,或任一藝術創作的過程都是孤獨的過程,可若連這種沉溺的孤獨也失去,就沒法子繼續存活下去了。

Anonymous said...

是呢,原來如此。
就好像把心念塞在瓶子裡,任它漂流
也不知道有誰會把它撿起

會樓上的話,我覺得許多偉大的作品都是這樣衍生出來的,但是我認為藝術創作,反之應是從一個人的心反映出來的世界。也有可能,是作者想把一切都分享出來,而心裡卻隱隱約約感到沒有人會欣賞,不免有些孤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