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自己患有一種認知困難。關於那個我成長的80年代。
今天到禮頓道的聖保祿學校演講,在大堂等負責老師的時候,我看到學校的走廊和陰雨操場。設計和風格與我的中學不同,簡約和暖色系,是屬於90年代以前的。那時,我下意識認為,這是80年代的建築。當然我明白,所謂80年代,跨越十年,前期與後期的建築風潮變化極大。但我所指的80年代,是指我兒時的年代。80年,我一歲,到89年,我十歲。整個80年代,就是我的兒童期。
我的認知困難就在於,所有兒時見過的事物,我都會將之歸入80年代,不管它是60還是70年代的。80年代成為符號、語言、模糊的記憶。我還是喜歡那時候,充滿色彩的事物,連工廠都是彩色的,找不到今時今日玻璃幕牆的冰冷感。
那未必是美好的年代,甚至以病態形式在我體內流傳到今日。但我以成長於80年代為榮、為樂。那是歲月的黃金。
14 January 2010
04 January 2010
我和你看著模糊的對岸
在2010年的開端,我們沿路由九龍灣往觀塘走。和暖冬日的午後,淘大商場一帶很是熱鬧,人們好像仍徘徊在新年或節慶的氣氛中。牛頭角下村已經被封鎖起來,起重機舉起長長的吊臂,好像要把深植在泥土裡的什麼,連根拔起似的。第十座仍然矗立著,大廈牆身寫著的大個10字,彷彿預告著2010年被拆卸的命運。
牛頭角道在腳下延伸開來,在數不清的天橋底下蜿蜒而去。我們在牛頭角街市外,隔著通花的牆垣,給裡面的隱密拍照。然後走進牛頭角上村,那新建的迷宮中。牛頭角下村也會依樣重建嗎?你問我。不知道。只有相機快門的聲音作回答。
你喜歡花園大廈的低矮建築群,它們都有雀鳥的名字,孔雀樓、喜鵲樓,欄柵更綴有飛翔的金鳥圖案。我喜歡大廈藍色的外牆。兒時殘留的印象漸漸浮現,住藍田的時候,每逢周末,我都會隨父母到牛頭角探望表弟。乘坐16號巴士,在觀塘道下車,工廠大廈的抽風機發出隆隆的聲音。然後,我們會路過一間賣傳統糕點的小店,它就在工廠大廈裡,突兀得像牆壁上一塊新補上的馬賽克磚。我會嚷著買香蕉糕。當時總喜歡那古怪的甜味。
裕民坊仍舊車水馬龍,我不禁想,重建項目會影響幾多人。學校、商場、店舖、街市、麻雀館和健康院,雜亂的擠在一起,比我家電腦桌的混亂程度更甚。在新市鎮長大的我,習慣了井井有條的規劃環境,走在這裡偶然也有暈眩的感覺。然而,我還是喜愛這份雜亂,使我在街角轉彎時,總能發現一片新的風景。
我們沿開源道走到觀塘碼頭,陽光悄然退去,昏暗的天空與灰色大海連成一片。在行車天橋底下,有駕駛學校和海濱公園。幾個男人倚著欄杆釣魚,裕民坊和工業區的喧鬧從沒淹到這裡似的。許多人在碼頭等待,開往北角的船還沒有來。我和你看著模糊的對岸,高度發達的城市,好像看著一張欠缺表情的臉。
牛頭角道在腳下延伸開來,在數不清的天橋底下蜿蜒而去。我們在牛頭角街市外,隔著通花的牆垣,給裡面的隱密拍照。然後走進牛頭角上村,那新建的迷宮中。牛頭角下村也會依樣重建嗎?你問我。不知道。只有相機快門的聲音作回答。
你喜歡花園大廈的低矮建築群,它們都有雀鳥的名字,孔雀樓、喜鵲樓,欄柵更綴有飛翔的金鳥圖案。我喜歡大廈藍色的外牆。兒時殘留的印象漸漸浮現,住藍田的時候,每逢周末,我都會隨父母到牛頭角探望表弟。乘坐16號巴士,在觀塘道下車,工廠大廈的抽風機發出隆隆的聲音。然後,我們會路過一間賣傳統糕點的小店,它就在工廠大廈裡,突兀得像牆壁上一塊新補上的馬賽克磚。我會嚷著買香蕉糕。當時總喜歡那古怪的甜味。
裕民坊仍舊車水馬龍,我不禁想,重建項目會影響幾多人。學校、商場、店舖、街市、麻雀館和健康院,雜亂的擠在一起,比我家電腦桌的混亂程度更甚。在新市鎮長大的我,習慣了井井有條的規劃環境,走在這裡偶然也有暈眩的感覺。然而,我還是喜愛這份雜亂,使我在街角轉彎時,總能發現一片新的風景。
我們沿開源道走到觀塘碼頭,陽光悄然退去,昏暗的天空與灰色大海連成一片。在行車天橋底下,有駕駛學校和海濱公園。幾個男人倚著欄杆釣魚,裕民坊和工業區的喧鬧從沒淹到這裡似的。許多人在碼頭等待,開往北角的船還沒有來。我和你看著模糊的對岸,高度發達的城市,好像看著一張欠缺表情的臉。
01 January 2010
25 December 2009
新生活
20 December 2009
患得患失

以下是今期的編者話:
今期《月台》以「公園」為題,是個巧合。那時仍未有休刊的念頭,一如以往,大家拋出靈感,互相撞擊,便出現了「公園」這個有趣的題目,我認為這是辦《月台》最過癮的地方,透過這種撞擊,我們撞出了版畫詩信封、公文袋包裝、藏書票、詩與明信片、窮與灰爆等創新好玩的意念,並將之與文學結合。真正的公園應是城市裡一片空白,因著空白,什麼都可以發生。
創刊時,我曾用約會來比喻《月台》,她是讀者與文學的輕鬆約會。無需什麼成就,只要過去三年,《月台》讓你與文學單獨約會,維繫感情,我便滿足,並感到自豪了。休刊可能是,我們已忙得連跟文學約會的時間也沒有,又或者,比起三年前,我們與文學更親密,超出了約會的層次,也未可知。
13 December 2009
《旋轉木馬》的愛與無常

驚喜,同樣串連著小說與現實。謝翠玉是我大學同學,相識十年,近年甚少聯絡,有天她在Facebook問我「可以為我的新書寫序嗎」,如此突然,這也是驚喜。我們似乎已經習慣,小說應該充滿驚喜,有別於平淡的人生,但謝翠玉的《旋轉木馬》與眾不同,我讀罷全書,掩卷自問:在開始和結局的兩個驚喜之間,有什麼發生?
讀《旋轉木馬》最有趣的地方,是進入關曉彤的內心世界,細味女人心事,謝翠玉在這方面捕捉得很精準,故事因而有笑有淚,關曉彤也成了有血肉的角色。男人的若即若離,還有那份不可理喻的野蠻,在許新源和蕭錦明兩人身上表露無遺,讀著叫人會心微笑,也不勝唏噓。可以說,《旋轉木馬》雖是小說,但它道出了人生的矛盾和複雜,是個真實感極強的愛情故事。
但它不止於此,如果只有愛情,《旋轉木馬》不過是本平凡、通俗的小說。《旋轉木馬》最觸動我的,是謝翠玉透過故事,展現人生無常的真相,因此,《旋轉木馬》是本充滿智慧的書,在混沌絕望的人生裡,照出亮光。
小說甫開始,蕭錦明便炒了老闆魷魚,剛巧碰上經濟蕭條,找不到工作,只有投閒置散,叫關曉彤看不過眼,這是工作的無常。時間流逝,加上沒完沒了的工作,關曉彤在繁忙的生活中,不知不覺地老去,等她察覺,只能慨嘆這是青春的無常。及後她遇上比自己年輕的許新源,這份感受就加倍刺痛她的心。在中國人的社會裡,少夫老妻仍是叫人顧忌的事,還有什麼比起一個女人眼見自己年華老去,但另一半依然年輕更使人難堪?
謝翠玉是個幽默的作家,她寫男女主角鬥嘴吵架,還有馬小瑛這角色,都充滿趣味,惹人發笑。但在快樂的情節以外,《旋轉木馬》更不乏死亡的陰影。關曉彤早逝的姊姊、每天流連圖書館的漢叔,還有關曉彤買回家裡,最終枯掉的繡球花,都不約而同揭示生命無常的事實。
還有無常的愛情。關曉彤和許新源一個半月的相處,二人間那份曖昧的感情,正是《旋轉木馬》最叫人欣喜的地方,凡真正愛過的讀者都會共鳴;可是,這段情也最教人惋惜,溫柔細心的許新源,怎是蕭錦明可比?可惜他偏偏已有女朋友,關曉彤發現這份捧在手裡的禮物,原來不屬於自己,只得放手。這是愛情的無常。
人生至苦,並非有些東西我們無法得到,而是得到了,卻留不住。這包括工作、青春和愛情,而生命之盡,也就緊接死亡,是每個人的終局。如果我們坦白,便會承認這是人類的困境,無常並非人生的非常,而是平常。這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事情,關曉彤的故事,也發生在你和我身上。
也許,這便是謝翠玉用《旋轉木馬》這書名的原因。書的首章標題是「路」,然後有「尋」、「停轉」、「徘徊」、「蹀踱」等標題,都是人在路上不辨方向,尋尋覓覓的寫照,等到最後一章,標題回到「原點」二字,讀者與關曉彤一同驚訝,怎麼反反覆覆,竟然回到原點?這就如坐在旋轉木馬上,轉了一圈又一圈,起起跌跌,風景看盡,卻忘了旋轉木馬始終停在原地,我們哪兒都沒去過。原來人生在世,空手而來,空手而去,關曉彤和許新源的感情,同樣忽然開始,驀然結束,沒帶來什麼,也沒帶走什麼。
人生無常,回到原點,世事彷彿盡是徒然,匆匆一生,就像沒有活過,沒有愛過。果真如此?我相信關曉彤經歷過無常的生與死,和愛與痛後,的確沒法留住什麼,但這一切卻在她生命裡留下傷疤。姊姊之死、花之凋零、與許新源無疾而終的感情,都使她受到傷害。傷口疼痛、流血,直到癒合,變成傷疤。疤痕不再發痛,只是某事的記號,讓我們永遠不會忘記那些事、那些人,是我們活過的憑證。
多謝謝翠玉透過《旋轉木馬》這本小說,向我們展示她自己活過的痕跡。這是充滿勇氣的表現,更是每個作家必須走過的路。《旋轉木馬》讓我明白,作家要做的,就是記下自己的傷疤,向讀者展現一個無常但仍然值得活著的人生。這是謝翠玉創作生涯一個重要的階段,我相信她會繼續進步,並熱切期待她下一部作品。
---
《旋轉木馬》
作者:謝翠玉
出版社:博美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網頁:http://www.tsechuiyuk.com/books.htm
10 December 2009
漂浮者
斷斷續續,作《明報》投稿園地專欄作家已有一年多時間。每次我要評點三篇學生投稿,並寫500字名為「啟導站」的短文,分享寫作心得。那些學生我都不認識,有時覺得高年級寫的,還不如低年級的。高年級同學懂得各種寫作竅門,但腦袋卻不知何故死實實的,細胞已經失去活力。
今期我收到一首詩,認出作者是個我教過的學生。那是兩年前的事吧。當年他唸中二,今日已是高中生了。慶幸的是他還保存著活潑的頭腦,詩作比從前的更見進步。我為此高興了一陣子,覺得自己做的事還算是有點意義。但我也十分清楚,自己從沒幫到他太多。這是必然的事情。
現在,我開始於寫作班作分野,低年級還可以教點技巧,高年級就不談技巧了,要談形以上的,談他自己,希望喚醒他們作為作者的自覺。我跟同學們說:我不能令你們一下子便寫得好,學寫作就像學腳踏車,要學會的話,一定要跌傷。我能夠做的,只是讓他們少跌幾次而已。
我教授踢水的方法。等到大水淹來的時候,你就不致被淹沒。我能夠做的就只有這樣。
而我也是一名漂浮者。
今期我收到一首詩,認出作者是個我教過的學生。那是兩年前的事吧。當年他唸中二,今日已是高中生了。慶幸的是他還保存著活潑的頭腦,詩作比從前的更見進步。我為此高興了一陣子,覺得自己做的事還算是有點意義。但我也十分清楚,自己從沒幫到他太多。這是必然的事情。
現在,我開始於寫作班作分野,低年級還可以教點技巧,高年級就不談技巧了,要談形以上的,談他自己,希望喚醒他們作為作者的自覺。我跟同學們說:我不能令你們一下子便寫得好,學寫作就像學腳踏車,要學會的話,一定要跌傷。我能夠做的,只是讓他們少跌幾次而已。
我教授踢水的方法。等到大水淹來的時候,你就不致被淹沒。我能夠做的就只有這樣。
而我也是一名漂浮者。
29 November 2009
一切朝著這方向細細流動
今個學期的寫作班已近尾聲,三個完結了,很愛那些學生。
還有五班繼續著,但別離的音樂已經響起,流浪在十一月的街道。
最近都忙於改學生的作文和備課。
堅持每天寫小說一千字,但偶然會失敗。
幾乎讀完《1Q84》的Book 1了,啃長篇小說的久違耐性正回來。
今天有反高鐵遊行,抱歉我已沒力氣參與這些事,不是工作忙,而是對「反對不合理世界」和「共創美好世界」這兩方面,都完全死心了。花苑為此事做了兩款貼紙,覺得o岩聽請傳出去。
三部小說的雛形在內心冒出,可能是未來三、四年寫的量。
有種鑽進殼裡的傾向,想靜靜地生活。
等待那日子來臨。一切朝著這方向細細流動。
還有五班繼續著,但別離的音樂已經響起,流浪在十一月的街道。
最近都忙於改學生的作文和備課。
堅持每天寫小說一千字,但偶然會失敗。
幾乎讀完《1Q84》的Book 1了,啃長篇小說的久違耐性正回來。
今天有反高鐵遊行,抱歉我已沒力氣參與這些事,不是工作忙,而是對「反對不合理世界」和「共創美好世界」這兩方面,都完全死心了。花苑為此事做了兩款貼紙,覺得o岩聽請傳出去。
三部小說的雛形在內心冒出,可能是未來三、四年寫的量。
有種鑽進殼裡的傾向,想靜靜地生活。
等待那日子來臨。一切朝著這方向細細流動。
15 November 2009
藍色記事本
(原刊《字花》22期)
微寒,寧靜,斯德哥爾摩。你做的肉丸濃湯,散發著濃烈的黑椒和迷迭香氣味,在我回到香港兩年後的今日,仍偶然以錯覺的姿態給我鼻子帶來刺激。你在客廳的角落,點起藍色的蠟燭,我靠著這微弱晃動的光線,翻開記事本,抄寫火車時刻表和尼斯的旅館地址。碗碟在廚房砰砰作響,你的手如此潤濕。
在羅馬,我買了一套三色的記事本。文具店名叫Fabriano,你說這是意大利中部一個城市的名字,後來才知道,今天這店子在海外,以至日本都可以找到了。三本簿子分別是紅色、藍色和綠色,薄薄的,手掌大小,用的是歐洲中世紀紙張,紙質堅韌,但刻有虛線能夠輕易撕下,隨時作便條使用。封面和封底是手繪的漩渦圖案,印在刻有直紋的硬卡紙上。京奧期間,花苑看見我用紅色的那本,便說那是火炬的祥雲圖案。
紅色漩渦轉到盡頭,充塞著不外是瑣碎的事情,第一頁記下了要交給藝發局的文件、印刷公司的銀行戶口號碼,然後有朋友的住址、寫作班日期和負責老師電話。密麻麻的一頁,劃去了那些學校講座,中間幾頁,寫著《月台》開會記錄、文學月會等講座筆記,還有到超市購物的清單。
現在,我打開了藍色的一本。新本子帶來興奮,也必夾雜憂慮,就像保羅.奧斯特《神諭之夜》那本藍色筆記本。曾幾何時,我希望在本子上寫滿即興的詩句、小說的構想,但每一次,填滿它們的必然是公事、瑣事,換個角度看,或許這些事情才是重要的,比有關寫作的一切來得更重要,甚至分割著我生活裡的每分每秒。這種隨身的小開本筆記本,總是隨時隨地按需而寫,書寫的人彷彿陷於漩渦之中,幾近無知無覺。
俗語說:「條條大路通羅馬」,翻看那本已經寫滿的簿子,對我來說,要抵達寫作的羅馬根本沒有半條明確的路徑,我只能在生活裡一再轉折,走過那些殊途同歸的隱路窄巷,就如迷失在一座陌生的城市。如果不是你來接我,我早就闖出車站,惶惑地在斯德哥爾摩街頭打轉了。可以想像,這本藍色記事本,寫滿了,也不外是工作備忘、電話地址和購物清單,在漩渦的盡頭,並沒有任何奇異美好的東西在等待我。
我默默記下這些瑣事,右手按著簿面,摸著它好像摸著一層微暖的皮膚。我發現,原來我也是一本簿子,無須翻揭,不用著墨,自自然然便記住,生活中可有可無的痕跡,以及寫作和人生之間那些幽深的小徑。許多已經有人走過,但書寫的人必須自己走一次,儘管在前面等待的,是一個接一個漩渦。
這是每個作者最神秘而不可告人的藍色記事本。
蠟燭熄滅,然而燭光殘留在視網膜上,閤上簿子,我又彷彿嗅見熟悉的氣味。做我的記事本,注定不能保存什麼傳世的詩句或章節,只能在記錄生活瑣事的百無聊賴中,偶然窺見永恆。
微寒,寧靜,斯德哥爾摩。你做的肉丸濃湯,散發著濃烈的黑椒和迷迭香氣味,在我回到香港兩年後的今日,仍偶然以錯覺的姿態給我鼻子帶來刺激。你在客廳的角落,點起藍色的蠟燭,我靠著這微弱晃動的光線,翻開記事本,抄寫火車時刻表和尼斯的旅館地址。碗碟在廚房砰砰作響,你的手如此潤濕。
在羅馬,我買了一套三色的記事本。文具店名叫Fabriano,你說這是意大利中部一個城市的名字,後來才知道,今天這店子在海外,以至日本都可以找到了。三本簿子分別是紅色、藍色和綠色,薄薄的,手掌大小,用的是歐洲中世紀紙張,紙質堅韌,但刻有虛線能夠輕易撕下,隨時作便條使用。封面和封底是手繪的漩渦圖案,印在刻有直紋的硬卡紙上。京奧期間,花苑看見我用紅色的那本,便說那是火炬的祥雲圖案。
紅色漩渦轉到盡頭,充塞著不外是瑣碎的事情,第一頁記下了要交給藝發局的文件、印刷公司的銀行戶口號碼,然後有朋友的住址、寫作班日期和負責老師電話。密麻麻的一頁,劃去了那些學校講座,中間幾頁,寫著《月台》開會記錄、文學月會等講座筆記,還有到超市購物的清單。
現在,我打開了藍色的一本。新本子帶來興奮,也必夾雜憂慮,就像保羅.奧斯特《神諭之夜》那本藍色筆記本。曾幾何時,我希望在本子上寫滿即興的詩句、小說的構想,但每一次,填滿它們的必然是公事、瑣事,換個角度看,或許這些事情才是重要的,比有關寫作的一切來得更重要,甚至分割著我生活裡的每分每秒。這種隨身的小開本筆記本,總是隨時隨地按需而寫,書寫的人彷彿陷於漩渦之中,幾近無知無覺。
俗語說:「條條大路通羅馬」,翻看那本已經寫滿的簿子,對我來說,要抵達寫作的羅馬根本沒有半條明確的路徑,我只能在生活裡一再轉折,走過那些殊途同歸的隱路窄巷,就如迷失在一座陌生的城市。如果不是你來接我,我早就闖出車站,惶惑地在斯德哥爾摩街頭打轉了。可以想像,這本藍色記事本,寫滿了,也不外是工作備忘、電話地址和購物清單,在漩渦的盡頭,並沒有任何奇異美好的東西在等待我。
我默默記下這些瑣事,右手按著簿面,摸著它好像摸著一層微暖的皮膚。我發現,原來我也是一本簿子,無須翻揭,不用著墨,自自然然便記住,生活中可有可無的痕跡,以及寫作和人生之間那些幽深的小徑。許多已經有人走過,但書寫的人必須自己走一次,儘管在前面等待的,是一個接一個漩渦。
這是每個作者最神秘而不可告人的藍色記事本。
蠟燭熄滅,然而燭光殘留在視網膜上,閤上簿子,我又彷彿嗅見熟悉的氣味。做我的記事本,注定不能保存什麼傳世的詩句或章節,只能在記錄生活瑣事的百無聊賴中,偶然窺見永恆。
12 November 2009
作家與「作家」
學生問:
作家是否多數因為不滿世俗/現實,或是懷才不遇而寄/意/情/抱負於文章?
這問題並不罕見,它像根刺,又像電光在我腦際閃過。或許我們心裡,作家都是無用的人,他們什麼都做不好,甚至無所事事,唯有會用文章表達不滿,比立法會某些議員更熱衷去破壞和諧。然而,我們很少會問,那些政治家、運動家和廚師,是否因懷才不遇、不滿現實,文筆又差,才寄情政治、體育和做菜?
學生可能很容易便能舉出政治家、運動家和廚師的「作為」和「貢獻」,而我也須承認,對於作家能夠做些什麼,我是無法說得清楚。正因作家拙於政治,疏於運動,做飯又差,才能成為作家吧?尤有甚者,他們的天賦與天職,就是表達對現實的不滿,挑戰權威,抗衡主流,在這強調和諧的世代,他們被冠以「滋事份子」之名。
至於另一些「作家」,他們活得好好,過著品味的生活,隨時隨地去旅行,嘆世界,對現實還有什麼不滿?懷才不遇是其次,最重要是懷財,他們的作品便是強化這種生活、品味,鞏固此世界的工具,在書店舉目皆是,無須再多作介紹。
同學應該要問的,是我們的社會需要作家,還是「作家」?
作家是否多數因為不滿世俗/現實,或是懷才不遇而寄/意/情/抱負於文章?
這問題並不罕見,它像根刺,又像電光在我腦際閃過。或許我們心裡,作家都是無用的人,他們什麼都做不好,甚至無所事事,唯有會用文章表達不滿,比立法會某些議員更熱衷去破壞和諧。然而,我們很少會問,那些政治家、運動家和廚師,是否因懷才不遇、不滿現實,文筆又差,才寄情政治、體育和做菜?
學生可能很容易便能舉出政治家、運動家和廚師的「作為」和「貢獻」,而我也須承認,對於作家能夠做些什麼,我是無法說得清楚。正因作家拙於政治,疏於運動,做飯又差,才能成為作家吧?尤有甚者,他們的天賦與天職,就是表達對現實的不滿,挑戰權威,抗衡主流,在這強調和諧的世代,他們被冠以「滋事份子」之名。
至於另一些「作家」,他們活得好好,過著品味的生活,隨時隨地去旅行,嘆世界,對現實還有什麼不滿?懷才不遇是其次,最重要是懷財,他們的作品便是強化這種生活、品味,鞏固此世界的工具,在書店舉目皆是,無須再多作介紹。
同學應該要問的,是我們的社會需要作家,還是「作家」?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