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February 2012

退後


2月不易過。忽冷忽熱,唇瘡帶來一個星期的痛苦。精神恍惚。霧很大,大到將一切都推開,山退後, 大廈退後,熱情和平寧隱退,每晚我都用棉被將自己包得緊緊。

我不得不去想,是否每天都要前進爭取吶喊佔領,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著別人,或者其他原因。不進則退,然以,就退吧,退到霧的背後,霧的深處,霧的地核。

或許那裡會有什麼,像3月,在等待。

01 January 2012

新年快樂


簡單的願望:更多的陽光。我等待春至(2月4日),我等待夏至(5月5日),更美的,我等待……

23 October 2011

隔著取景器看你


我喜歡隔著窗子看人,隔著欄柵看街景,隔著取景器看你。而如果,世界想要窺看靈魂,也得隔著我漸漸朽壞的軀殼。

20 September 2011

寫作魔法


我在《星島日報》學生報《悅讀中文》的專欄正式開始了,專欄名為「談寫作」,顧名思義是講寫作的事。學生自然想知道更多寫作的方法,甚至捷徑,但我反其道而行,會先談寫作的態度。希望學生在寫作時更有耐性,讀這個專欄就是培養耐心的一個方法吧。

02 September 2011

瀑布灣公園


沿著斜路,由170號巴士總站往下走,一條石梯如瀑布在學校之間流淌,許多麻雀和黑色的鳥似乎受到腳步聲驚嚇,從林裡飛出,停在學校的屋簷和窗台,變成白色牆身上的污點。還聽不見海的聲音,但只要從樓宇的縫隙間望出去,便會看見灰綠色的海,似近還遠。


華富邨建於六十年代,建成初期就有街市和圖書館,在港島南區自成一格。八十年代發現結構問題,一些樓宇需要掏空中間樓層,安放支撐鋼架,現在還能從樓宇外牆看見凸出的三角鐵,像義肢與老舊的房子血肉相連。《文學世紀》的總編古劍先生,搬回珠海老家前就住在這裡,像許多老人一樣,獨自生活,但他還有文學為友為伴,到底生活多添幾分樂趣還是孤清也未可知。


下石梯轉右,過馬路便到瀑布灣公園。設計跟許多屋邨公園一樣,有公廁、兒童遊樂場、休閒椅和涼亭,種有品種單調、修剪整齊的植物。唯一令它不致平平無奇的,就是建於海邊,在這裡可以聽見海的聲音了,但人與海之間,隔著一道高高的鐵絲網,就像草地上叫人「不可踐踏」的牌子。我扶著帶有鏽跡的鐵絲網,從格子間窺看,灰綠色的海面上,貨櫃船和小船緩緩航行,對岸是南丫島,發電廠的煙囪探頭天空,像動物園裡的長頸鹿尋覓樹葉。


鐵絲網沿著狹長的公園延伸,我想起西西里巴勒摩市的海邊,人與海之間,就只有用作防波堤的巨大方形石,那是人們的畫板和腳凳,不難發現「Ti amo」(我愛你)等字句刻在石上,跟海浪一樣古老。我們的城市過於危險嗎?政府設計的公園似乎在說,我們的生命都懸於一線;我們都是要好好保護的孩子;海是怪獸,會把不聽話的孩子吞掉。與其說沿海邊走,不如說我沿著鐵網走,突然明白,為什麼香港人會發明出燒炭這種終結生命的方法了。


公園另一邊,是華清樓等舊長型的屋邨樓宇,雖然油漆成粉色,但仍保留著混凝土的沉重感,加上背後離海遠些、建在高處的雙塔式樓宇,構成一幅海邊城堡的風景。這小公園就是城堡前的庭園,兩者都予人守衛森嚴,透不過氣的感覺。緩跑者和玩耍的兒童寥寥可數,樹木無聲地佇立著,連海風也欠奉,極熱,事物都像凝固了一樣。


在公園南面,盡頭處忽然人多起來。過百個瓷器造的神像被人放在海邊的小徑和岩石上,亂七八糟,跟公園設計精密的形象完全不同。男人在樹下的小神廟裡打牌、抽煙,也有剛剛上水的泳客在沖身,三頭小狗濕漉漉的在旁邊,向我們高聲吠叫。從這裡開始,鐵絲網被一道拱形的石堤取而代之,人們都利用這個缺口繞過鐵網,去游泳和釣魚。石堤上坐著看海的人,我正苦惱要怎樣爬上去,就發現有人放了一塊木條在路邊,架起通往堤堰的上坡路。


我們忍受著蚊叮的痕癢,跟這裡的人穿過缺口,發現了真正的「公園」。古劍先生也來過這裡吧,我回頭望向山上的城堡,想認出他住過的地方,但卻記不起來。這裡有巴勒摩式的海岸,貓在防波石上午睡,男人和女人也坐在上面,享受日落前最後的陽光。還有聽歌的少年、散步的中年男人和撿柴的大嬸,他們陶醉在自己的世界,而呼吸自由的空氣,便成為彼此間唯一的交往。我因呼吸著一樣的空氣,遂成同路人。


天空因鐵絲網的消失而變得開闊,沒有人跳海,一切在最後的陽光下安祥寧靜,貓繼續睡覺,而大海仍抱著灰綠色,不想放開。

07 August 2011

情書


老爸忽然翻出一堆舊物,找到這小本子。裡面都是他從前上夜班時,我媽留給他的字條。寫於八十年代初,記的全是生活瑣事,並細水長流的思念。摘錄一則如下:

昨夜我有少許不適和疲累,把您不顧只自顧休息,歉甚。今晨已煲好茶,又有熱水您沖涼。等您好舒服睡覺。我在柜內拿了拾元,我一切已好勿念。

04 August 2011

魚病


母魚患病,苦撐五天,常常沉在缸底,魚腹脹起,尾部萎縮,身子都平衡不了,不時左右傾側。可一旦下糧,牠感到光影變化、或是嗅見餌食,又會如逆向的電光,從缸底閃上水面,垂著軟軟的尾巴追逐魚糧。如是,我靜觀五天,牠總是不能復原,又拉出不知是否蟲子的白線,只能忍痛棄之,免得全缸堪虞。

家裡的孔雀魚,似乎有著螞蟻的階級機制,母魚猶在,其他雌魚不得長大,也不得懷孕。等得母魚去世,定有一尾雌魚取而代之。年復年,母魚永遠只得一條,我也就錯認牠未曾離開,死去復來,又活一次。唯有近日,母魚久病,我才驚覺此魚不是彼魚,不知是第幾條了。只是牠們都長一個樣,我如何能分?到底是薄倖,還是情長,我也分不清。

30 July 2011

刺鼠玩偶

下午茶時段,快餐店客滿,排隊等候食物的人客也很多。不遠處一位爺爺和孫女吃紅豆冰,女孩看來不過五歲,眼睛靈動,笑得很甜。桌面上的餐盤被收走了,只有一個毛公仔,灰灰黑黑的,背著我,可能是貓也可能是老鼠。

毛公仔靜靜著坐著,看小主人吃紅豆冰的樣子,我吃著面前的米粉想:它真快樂啊。小主人一定很愛它,才會帶它出來,因為很愛它,就是丟失和弄髒都顧不得了。臨走前,我繞了一個小圈,好看清楚那個毛公仔,原來是隻刺鼠。

記得小時候,和妹妹玩毛公仔,我們最愛的是一隻老鼠和一隻白兔。它們的名字是妹妹起的,個性卻是我創造的,在一家人眼中,它們都有生命,而這份生命的共識,是長年累月建立起來的,我們也會帶它們外出,到餐廳、商場甚至電影院。但最後一次帶它們出去,到底是幾時的事呢,已經記不清楚了。

19 July 2011

2011新書《吃夢的獸》

今年書展另一作品,理所當然是《女媧之門5 - 吃夢的獸》。雖然小時候讀過大堆衛斯理,但影響我更深的,恐怕是《高立的未來世界》和《銀河鐵路999》等科幻動畫。於是我筆下的未來世界,是災難後和孤寂的,這其實也是詩的特質,就像浩瀚宇宙中一架列車。由上集起,我慢慢鋪陳14年後的香港,這將會於下一集完整地敘述出來。但願小說終歸是小說,不要預言,也不要變成現實。

出版:日閱堂
定價:$55
書展攤位:明報 (Hall 1 綜合書刊區)
女媧之門網站:

2011新書《小說面書》

全球首頁facebook創作小說!寫到我嘔電,出版社的朋友排版排到嘔電,不過看見成果便無限​快樂。全彩印刷,一頁一頁翻看,就像閱讀人們的網上足跡。

全書21個短篇小說,有平凡溫暖的、諷刺和詰問社會現實的、挑戰想像力與超現實相遇的,還有充滿悲傷和希望的故事。網絡不但未曾遮掩人性,反而將人性裡最深沉的東西,連結然後放大到無限大……

出版:日閱堂
定價:$68
書展攤位:明報 (Hall 1 綜合書刊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