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October 2015

沉迷故事的人


(找回早年替《信報》寫的文章)



近日讀到台灣作家楊照的《故事效應:創意與創價》,令我不禁想著我和故事的故事。

大概命中注定,我是屬於故事的。童年最深刻的記憶,不是在球場上,也不是在遊樂場,而是在昏暗睡房聽我母講故事。她不會講童話,只會講兒童不宜的故事,例如《三國演義》、《西遊記》和《西廂記》。童年的我,對這些故事一知半解,但劉關張結義、孫悟空棒打白骨精、崔鶯鶯與張珙暗通書信,成為我童年的夢。

這「一千零一夜」的經驗,喚醒我收集和創作故事的天性。早在小學六年級,我便跟同學寫故事、畫漫畫,釘裝成書在班裡派發(可惜沒有生意頭腦,想不到要收費)。對故事的好奇心,也驅使我養成閱讀習慣。讀大學時,我到二樓書店兼職,更是近水樓台,隨手在書架拿起一本書就讀下去,從里爾克、羅蘭巴特、大江健三郎、君特格拉斯、辛波斯卡、村上春樹,甚至麥兜,無一放過。我喜歡讀小說、漫畫、傳記、歷史、藝術、品牌傳奇和科普書,它們都以故事方式展示世界,讓我藉著進出一個又一個故事,逐步理解自己和周遭事物的關係。

書店結業後,我保持著「隨手看書」的習慣,家中案前總放著幾本「閱讀中」的書,隨手拿起來看,半途放入書簽。每次出街都會隨手帶走一本,我喜愛在等人、等車和乘搭地鐵時讀書。我的閱讀經驗無疑是斷續、是充滿干擾的,這同時成為我的城市經驗,往往在車上埋頭讀書,抬頭已錯過幾個站了。最近,我放在案前,又隨時帶到街上的書,分別有村上春樹的《1Q84 3》、《古代志怪小說》和楊照的《故事效應:創意與創價》。

引用楊照自己的話,這是一本「關於故事的『故事』書」。書裡有一個接一個的故事,從美國總統選舉的軼事、迪士尼童話、《後漢書》的人物傳記,到日本戰國時代的武士故事都有。透過這些故事,作者告訴我們,喜愛故事是人的天性,然而規律的生活磨損了我們對於故事的敏感,同時也弱化了說故事的本事,如果我們能夠重新培養說故事的能力,就可以在這故事貧乏的時代,刺激創意,創造價值。

我不知道最終是不是能夠這樣做,這年代人人都講求創意,將創意、創作、故事變成搖錢樹。不管楊照說的是對是錯,我還是那麼喜愛故事。書裡就有幾個我覺得很有趣,印象深刻的故事。

其中一則是有關戰國時代三位名將的。有天,德川家康、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三人在醍醐寺飲酒。主人豐臣秀吉特別介紹樹上的夜鶯,讚其啼聲美妙,請客人細聽欣賞。夜色籠罩,然而預告的夜鶯卻遲遲未啼。織田信長皺著眉頭說:「如果夜鶯應啼未啼,我會殺了牠。」主人豐臣秀吉笑了笑,說:「如果夜鶯該啼未啼,我會逗牠啼。」德川家康在座位上伸伸懶腰,過了半晌說:「如果夜鶯該啼而未啼,我會繼續等牠啼。」

這是個杜撰的,寓言式的故事,然而故事裡的三人個性差異,精準無比。不但表達出他們對夜鶯的態度,還有人生追求的目標、心中的期待,塑造出強悍暴烈的織田信長、柔軟善誘的豐臣秀吉和擁有驚人耐心的德川家康。這個故事讓我們更認識故事,原來故事拒絕普遍性,它追求特色和區別,提醒我們人間的多元多樣。

另一個是卡夫卡未完成的故事。據說卡夫卡死前,要求朋友將作品全部銷毀,但友人沒有聽從,發表了他的三部長篇小說。人們還找到他留下的筆記簿,其中有一篇未發表的小說,名字叫〈中國長城建造時〉。小說用誇張的筆法,寫長城的龐大工程。築長城的方法是:二十個民工成一隊,每隊負責修五百米,鄰近一隊也造五百米,將兩段接在一起。可是兩段接好後,卻不是接著這一千米的城牆繼續施工,而是把這兩隊人調到別的地方,再用同樣方法築牆。於是,到處都是一段段長一千米的城牆,彼此間留著許多缺口。結果從北方來的遊牧民族,可以輕易從缺口入侵,長城根本起不了防禦的功能。

小說解釋,分段建築長城是必須的。不能讓一隊人遠離家鄉,在荒無人煙的地方,日復日地砌石頭。五百米是他們忍受的極限。因此,蓋到五百米,趁著他們得到階段性的成就感,便得趕快讓他們到別的地方,路途上他們可以看到別人蓋的一段段長城,從而相信長城終有完成的一天,他們又看到自己的國家有多遼闊、多富庶、多美麗……卡夫卡寫的,並不是真實的中國長城建造史,他不熟悉中國歷史,但卻能夠看出,蓋長城的故事,團結了中國人、創造出共同體,甚至創造了國家。原來故事有這樣的威力。

楊照引用這則故事,說明故事創造價值的說法已跳出產業和財富的迷思。故事的力量不至於此!藉此我重新梳理出故事對我的意義,也能夠找到更確切的說法,解釋為何故事這般吸引我。起碼這不僅是戀母情結和對童年的緬懷。

除了沉迷故事,我也是個沉迷上網的人。《故事效應》這本書,令我不得不重新思考,所謂沉迷上網是怎樣一回事。過去,我們以為沉迷上網,是對科技、資訊的迷戀,發展到今日則是對社群的依賴。然而在築長城的故事啟發下,我們是否也可以說,沉迷上網是對故事的迷戀?從書刊到收音機,電視到網絡,媒體不斷發展,但不變的是,它們都是故事的載體。我們上網看短片、讀新聞、查看論壇最新的帖子,不過是在追逐真實或虛構的故事,就連朋友的Facebook statustweet,其實也是令我們樂此不疲的微型故事而已。原來,我們始終留在母親講故事的昏暗房間裡。不過,網絡也有其他媒體不具備的特性,就是在網絡裡,每個人都是長城的建造者,我們閱讀、創造,分享故事,成為故事的一部分。

29 August 2015

每格車窗都是一張明信片


鹿兒島市有電車,跟布拉格的電車相似,同樣是單層,但車身較小。這次旅行,我們多乘電車,偶爾搭觀光巴士。電車和巴士,有重疊的路線,但只有乘坐過的人才知道,它們帶來不同的風景,有互補的關係。

對旅行的人來說,電車有固定路線和車站,加上大部分的旅遊指南都會標示電車站的位置,在有充足資訊的情況下,會比乘坐巴士安心得多。地鐵也有固定的路線和車站,但它卻欠缺電車所擁有的,裝滿風景的窗格,每格車窗都是一張明信片。

乘搭電車不單是為了便宜和懷舊,而是它帶來另一種觀看城市的可能,尤其在香港這個環境愈發單調的城市,電車給生活多一種選擇,給香港人一個喘息的空間。



28 May 2015

兩個文學班學生

某校去年沒有找我去教寫作班了,算是一個階段的結束吧。回想起來,更多的是勞氣的片段。學生喧鬧不堪,我氣得逕自走出班房,頭也不回。學生睡覺、做功課、在抽屜裡玩手機,都是家常便飯。而他們都是文學班的學生,我也不知道是幸還是不幸了。這年代還遇得著文學班的學生,可以教新詩。

可能某校也開不成文學班,所以寫作班也就告一段落。近日,該校的兩個舊生分別寫了些散文,來問我出版的途徑和意見。這時才發現,原來撒出去的種子,有一兩粒長起來了。他們在課堂上本就是認真的學生,只是我沒想到他們的志願會是作家。

他們傳來的文章和問題,我一時間也未能好好去讀,仔細回覆。不過我總算多了點力氣,去面對大疊未改的學生習作。

16 May 2015

秘書小姐

讀王文興和遠藤周作的對談,談到寫作習慣,遠藤說:

「我平常寫小說是用紅筆以很小字體寫在純白紙張上;寫完之後請秘書小姐謄過一遍,我再修改,等付印時我自己校一遍,同時也修改,最後才印出來。所以前後修改三次。」

又紅筆又白紙,視覺效果非常強烈。我想起《在島嶼寫作》裡,王文興把字詞寫在小紙片上,反覆思量與琢磨,一如解讀、拼合神秘的咒語。

可重點是……秘書小姐!

請給我一個秘書小姐!

27 November 2014

購物

我用自己的錢
一支警棍
有人用它
在我身上
打印
瘀色的條碼

19 October 2014

暗角


我不知道
怎樣寫這首詩
它在暗角
我在明處
我被拉進來
無力反抗
光線退後
像受驚的群貓
它無臉目
不嗔不笑
只有牆壁上
烙印的黑影
皮影戲般
拳打腳踢
將光明從我體內
扯  出  撕  裂
我蜷曲如拳
看著光的碎塊
遺棄在地
像割下來的器官
又像將死的魚
顫動反側
它離去了
背影多麼空洞
我才驚覺
那些光的器官
非我所有
是它捨棄的
已經缺氧
而死
在暗角


19.10.2014


11 October 2014

時間問題

《art-plus》 10月號
文學路徑(原名叫「時間問題」,被編輯改成「貓• 行走• 時間」,多囉嗦。)





去年六月開始養貓,別於養狗,用不著每天去散步。一年來,除了打防疫針,每隔兩三個月,才會帶牠到寵物店洗澡和剪甲,外出的次數很少。我不知道貓的記憶力如何;只是常常想像,如果有天貓會說話,問我:這段路上的風景為何變得這麼快?我要怎樣回答?

住在大圍多年,由家到大圍車站的一段路,是我生活的中心,要是天氣好,心情也不壞,我便會散步回家。到寵物店也是走這段路,從前可以抄捷徑,從田心村穿過隧道到新強記燒鵝,現在被名城擋著了;時光隧道失效,我漸無法適應路上遽變的風景。

近年巴士路線重組,一些古老咒語失去魔力,例如88M、81M、86X,現在要唸成281M和286X才能變到目的地。不過還是乘港鐵的人多,每天上下班時間,車站都非常熱鬧,旁邊的小巴站和的士站也大排長龍,加上近年自由行旅客極多,車站一帶總是水洩不通,候車的、等人的、買港式小吃的、租單車的,年輕的地產代理衣著光鮮,攔截內地人和中年人,學生們背著沉重書包,像小動物在人海裡掙脫,隱沒在校門前,藏身各自的巢穴。

在大圍村面向積富街那邊,是大圍公立學校,校舍九十年代已經荒廢,從鐵絲網張望,還可以看見校務處、課室和有蓋操場。我的貓在這裡找到同伴,流浪貓在樹下午睡,吃喝好心人放下的清水和乾糧。比起家貓,流浪貓的活動空間大,看得見遼闊的天空,也接觸到更多的人事物,牠們的夢境想是更豐富吧,不過近年大圍變化很大,比夢還要超現實。

沿著小路探索,村民衣物掛在室外,不怕小偷,比起蝸居的人無處晾衣,明顯來得開揚方便,彷彿可以嗅見洗衣粉殘餘的香氣。這個年代,開業十年已算老店,何況這條圍村有四百年歷史?紅磚綠瓦的侯王宮,在素色村屋群中,份外的搶眼。廟內飄渺變幻的香火,竟不絕地燃點幾個世紀,想是神仙的時間觀不同凡人。

反而鋼筋水泥,轉變之快,有時令人惘然若失。老店結業,換成連鎖商店,也有些個性小舖、咖啡店,現身街頭巷尾,和應著新建豪宅的節奏。唯獨舊式理髮店的旋轉燈箱,不離不棄地轉動,紅白藍轉不出法國的情調,卻使昔日熟悉的風景,一再地輪迴。老師傅坐在店外乘涼,不作招徠、不派傳單,只用「理髮請進」四字,招來新客老友。雖然聽不見髮剪的聲音,但是粵曲舊歌,時刻可聞。

理髮店對面街,便是寵物店了,兩隻小貓在追逐,一頭棕色小狗搖尾巴。旁邊有台式茶室、診所和食店,便利店在不遠處,生活所需,即使遠離商場,也是一無所缺。這邊還可以找到修車店和大排檔、吃沙田雞粥的店子,再走幾步,便又回到熱鬧的大圍道,連鎖式經營的酒樓、快餐店、藥房和賽馬會,熟口熟面。有時我想,從前的大圍是被一班班列車載走了的,它們把舊部件載走,運來陌生的部件,隨著列車加開班次,事物替換的速度超乎想像。聽說,貓的時間觀與人不同,牠們的一天等同人類的七天,或許在牠們眼中,高速變幻才是常態。

還好俗稱八爪魚的行人天橋未有改變,它連接著大圍車站、田心村和新翠邨,是往來大圍和紅梅谷必經之路。早前有傳天橋會改接名城,強逼人們經商場到港鐵站,招來不少反對聲音。我開始覺得,橋是有生命的,像樹一樣緊抓著土地。還有一條小橋跨越城門河,要是朝吐露港方向、背著名城等屏風樓走,景色開闊許多,白鷺不時在河面飛過,或是停在樹上整理羽毛;河水汩汩,流經車公廟,也流經教堂,沒有宗教信仰,卻如真正的信仰細水長流。再往前走,便到沙田文化博物館,進入沙田的範圍了。

我聽過一個印度神話的故事,世界的生與滅,不過是創世神梵天的一瞬。人們曾經修直河道,把平原變成市鎮,炸開岩石建造隧道,這些事還會繼續發生,但是得到最終勝利的,我想還是河流和土地,還有活在其中的貓、樹、鳥。或許無關乎勝敗,是我們活在不同的時間裡:在我們眼中,貓的生命很短促,時間在牠身上以七倍的速度消逝;而對河流和土地來說,人類的壽命也是眨眼之間,它們已經存在千萬年,而且也將繼續存在。我們置身三條時光隧道,偶然重疊,最終還是會錯開。

到寵物店,貓蜷曲在塑膠籠子裡,身上一陣清香,雖然只是大半個小時,但我知道牠等了很久很久,於是提起籠子,推開店門,「回家去吧」,再走一次這段路。

05 October 2014

明年今日

你還記得我嗎?
是否記得我們仰望的天空
那些星星緊守崗位
記得路燈熄滅前
黎明時分的金鐘嗎?
記得在亡命小巴上
我們緊靠的肩膀嗎?
義載的的士司機還好嗎?
記得這個城市
曾經變得多麼美麗嗎?
是否記得
我們逃出監牢一樣的商場
在旺角街頭唱歌
你受過的傷已經好了嗎?
吸入的煙霧淨化了嗎?
催淚的煙花還在盛放
還是已經得著自由
黑暗比拳頭更堅硬嗎?
赤紅的天空壓倒一切了嗎?
你和我爬過的鐵馬已經撤走
還是變得更高呢
黃絲帶還在風中飄揚嗎?
這個城市的人變得更真誠嗎?
我們會成為朋友
還是變回陌生人
封鎖的地方會變成廣場嗎?
這場暴雨已經下到盡頭嗎?
我們會記得傘柄的體溫
還是會背離今天的夢想
看見餐桌上的胡椒瓶
會勾起一樣的記憶嗎?
還相信這個城市
有變得更美好的可能嗎?
而我將永遠記得
你的臉在保鮮紙下
那麼青春
是我見過最美的鮮花


2014.10.5

19 September 2014

布拉格之夏

(刊於《字花》51期)



夏天的午後
我們走過查理橋
藝術販子在寫生
小賣攤上的銀器閃閃
每個遊人都是分裂的
一個在橋上
一個在河面

河水在拱形的橋下
彎彎勾勒出舊城的輪廓
像盪漾的啤酒
點綴著陽光的碎冰

卡夫卡的博物館在河邊
紅色屋頂下
住著一群白天鵝
一邊搶吃遊人的麵包
一邊和著老人的風琴
脖子彎成下一個樂音

電車駛過
驚飛覓食的蜜蜂
像一道閃電
落在舊城廣場上
喚醒天文鐘內的人偶
沿著機關的軌道運行

時候不早了
我們隨著人潮
穿過露天市集的攤檔
聽說這裡曾是卡夫卡的囚牢1
今天卻如此熱鬧
像一場狂歡
空氣裡  WiFi的翅膀亂飛

誰會記得一場洪水
把整個六月淹沒
沖走博物館裡的展品
換上淤泥和塵沙
在河邊的攝影展上2
看見橡皮艇停靠的照片
才認出我們走過的地方

天鵝回到原來的樹下
狂歡的啤酒又再添滿
碎冰閃閃如舊
所有的人和事
又再捲進夏天的輪迴裡

觀光船駛過了
查理橋上依舊是分裂的身影
我看見另一個我
站在對岸的陽光中
伸手在天空的觸摸屏上
書寫
終有一天
要發送給我的秘密


2014.7.23 大暑


1.「我所有的生活都被關在這個小圓圈裡了」
這句話是卡夫卡站在房子的窗邊,俯瞰老城廣場時,對他的希伯來文教授說的一句話。

2. 20136月,捷克遭遇近十年來最嚴重的洪水。伏爾塔瓦河水位暴漲,洪水沖毀兩岸建築,包括康帕博物館。

09 September 2014

難得的訪問(與文學無關)

群眾集資多《啲啲》

文:黃子翔


  可洛(梁偉洛)是筆者認識IT知識最厲害的文學人,繼二○○六年成立免費文藝資訊平台《Pixelbread》(《像素麵包》),今天他又製作了另一網站《啲啲》(didi.com.hk),趕上了近年風氣正盛的群眾集資步伐,現階段是推廣期,免卻申請人服務費,即籌得資金將全數獲得,優惠期至九月十五日(一),有「搞作」的人可以試試。 

  談到群眾集資,美國的Kickstarter便搞得有聲有色,可惜只得美國公民受惠,幸而近年本地的群眾集資平台陸續出現,譬如筆者也有進行採訪的《FringeBacker》,便是面向國際的雙語網上集資網站,而專為音樂人而設的《330ipo》,也於近日推出。有了群眾集資的途徑,創作人不必只循傳統途徑,如向政府、企業申請計畫,籌組資金,而是直接面向公眾,由公眾集體付出成本所需,那種機動性、直接性,是從前所不能比擬的。 

  可洛與朋友約於二○○○年,已建立了一個集合不同創作人的網絡平台,讓作品公開展示,那時他已知道,互聯網的確聚集到各方各面的人。「當時我集合了一班朋友,大家想一起做一些Project,但往往遇到成本問題,便覺得能聚集群眾是不足夠的,便一直等待類似群眾集資的技術出現。」多得資訊科技、互聯網技術一日千里,群眾集資有了Kickstarter這個成功的Business Model。「那可能便正正是我十多年前想做的事情。」

  他看見外國的群眾集資例子成功,但在香港仍是新鮮事,未知反應如何,但既然有這個需要,便決定一試。接着他提到互聯網的「三個解放」:「首先互聯網解放了自主內容,然後到解放人,強調自我和個性,也令有相同志向的人組織起來。接 是最重要的一步:解放資金,建立出一套可行的、方便的、民主的集資渠道。有內容、有想法、有人、有資金,才能締造一個完全自主的創作環境。」 

  積少成多支持創作 

  《啲啲》名字是廣東話,有本土特色,積少成多的訊息簡潔易明。現在坊間群眾集資平台愈來愈多,《啲啲》也有優勢,便是與《Pixelbread》關係密切,這邊廂在《啲啲》推出計畫,招募集資,那邊廂便在《Pixelbread》宣傳,後者已有一定的觀眾客源,他們可能便是目標投資者,於是剛誕生的《啲啲》,已有很強大的支援。問到會否擔心抄襲問題,可洛笑言《啲啲》的文藝創作性質較強。「就算知道那條『橋』,沒文化水平實踐,也抄不來。如果是科技,則可能要多考慮申請專利的問題。」為了保護這班創意投資者,可洛稱會安排人手約見申請者,以深入了解計畫,也要求對方提供身分證明和聯絡辦法,而網站系統已有所設定,若不能在限期內籌得目標款項,將退款予投資者。「All or Nothing。加上回報,我覺得門檻不高,對一個喜歡某項創作的人來說,可以用這個方式支持,或許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部分圖片:星島圖片庫 

  「有內容、有想法、有人、有資金,才能締造一個完全自主的創作環境。」 

  個人簡介: 

  可洛,本名梁偉洛,香港作家,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