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May 2011

似水流年


近兩日我個腦不斷重複這首歌,跟梅姐無關,或許我的心境又貼近歌詞寫的感慨多一些。人生真是絕望啊,徹徹底底的絕望。有個到澳洲留學的學生捨不得那邊,內心很掙扎,不住提醒自己不屬於澳洲,怕愛得愈深,走得時候就愈痛。這令我想起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關係,其實一樣。這份絕望催生信仰,相信來生,相信更美的家鄉。信仰是種心靈需要,因為真正愛這個世界,真心愛惜生命,才不相信一切到底會煙消雲散。所以說耶穌基督是我們信的憑據,也是應許。他從死裡復活,證明是上帝的兒子,成為來生的憑據;他又應許會帶來新天新地,一個不再似水流逝、永恆完美的世界。這與怕黑無關,是霍金永遠不會明白的。

01 May 2011

寂寞又快樂


原刊《香港中學生文藝月刊》第三期 中學生涯不是夢


關於中學的第一個記憶,是八月下旬舉行的迎新日。現在回想起來,當日跟我同組的,都是中一的同班同學。當日,我們玩遊戲,彼此介紹,我告訴一個男同學自己喜歡寫故事,在小學裡跟同學自製刊物,派給老師和同學看。那個男同學對我所說的事,似乎毫無心理預備,他被嚇了一跳,這令我很尷尬,並且耿耿於懷。

小六的我「人細鬼大」,寫了幾個偵探、科幻和愛情故事,只要讀到什麼有趣的書,我就會去模仿。寫東西是我跟小學和過去的連繫,儘管那所謂「過去」是很單薄,很輕盈。我和小學同學各散東西後,仍然嘗試把刊物延續下去,可惜我們很快便失敗了,各有各忙,漸漸疏遠。

升上中一,我第一個感覺是寂寞,不過那時年紀還小,寂寞無以名狀。我努力融入新環境,跟同學混熟,這對我來說從來不是難事。有意無意間,我把寫故事的興趣放在一邊,我踢球,學中樂,加入地理學會,砌模型和唱K,當然少不了看漫畫、打電玩,到遊戲機中心「朝聖」。初中三年,父母一定覺得我學壞了,打打罵罵是常事,而我在校裡的成績也不突出,一直處於中下游位置。我在沙田循道衛理中學唸書,數學科從來是我校的驕傲,但同時是我表現最差的科目。至於領袖生、班長等崗位,從來沒我的份。

那時我並不認為寫作很重要,小六刊物停辦後,我便尋找另一些感興趣的事,並且相信自己能夠做得好。最記得中三那年,被選中參加一個外展領袖營,那是我第一次去遠足,三日兩夜,由西貢北潭凹走到赤徑,之後再上石屋山。那是一次辛苦的體驗,吃不好、穿不暖之外,還有跑山、掌上壓、涉水等體力勞重。我曬黑了,回到學校好像變了另一個人,但覺得很快樂。升上中四,我就成為了外展領袖營的小隊長,帶中三的師弟師妹走大嶼山。

表面上,我好像跟其他同學無異,班裡沒有人知道我曾經愛寫故事,辦過文藝刊物,不過寫作的因子仍然伴隨著我,在中三最反叛的日子,我竟然悄悄寫起長篇小說來。那是幾個大學生的故事,關乎愛情和理想。我用四百格原稿紙去寫,一共寫了二百頁,如果說我做作家夢,不如說我只有個單純的想法:有一本自己的書就好了。不過這個寫到八萬字的小說胎死腹中,那長度我無法駕馭,升上高中就擱下了。

在文理科之間,我毫不猶豫選了文科,很早我便發現自己喜歡文史哲,不過如果遇到《數理化通俗演義》、《昆蟲記》或《時間簡史》一類的書,我還是一點不抗拒,對自然界的好奇植根童年,後因遠足經驗重拾過來,到今日仍然不減。我中四中五的科目組合很古怪,中史、世史、地理、中國文學和電腦。我每一科都喜愛,但電腦實在不行,尤其是程式語言部分。還記得文學科的梁老師,她是第一個看出我有文學天份的人,可惜那時候我太懶惰,成績不好,結果在一次測驗後被她大罵一頓。她說我在浪費自己的天份,明明可以把文學讀好的,卻不肯認真。

很多年後,我在沙田另一間中學教寫作班時,重遇梁老師。她沒有馬上把我認出來,但我記得她,記得她當年罵醒了我。雖然我還是不肯用功讀書,但我開始認真做自己喜歡的事:寫作。我參加學校裡的劇本創作比賽,得到第三名,中四下學期,碰巧好朋友組隊參加話劇比賽,我便擔當編劇一職。劇本和小說不同,我承認自己想控制許多事情,但這在劇本創作上是行不通的,我需要和導演、演員,甚至舞台人員配合,好的意念有時不得不遷就人力物力,但我們還是盡一切力量去超越,突破現實的框框。我又回到跟小學同學一起創作的氛圍裡,感到很快樂。

我寫的劇本叫做〈教育狂想曲〉,諷刺填鴨式和一試定生死的教育制度。兩年後我修改劇本,參加青年文學獎,並且得到戲劇初級組冠軍。這是轉捩點,令我由寫故事到有意識地創作文學,而我也愈來愈認識到,自己和其他同學的差異,這沒有高低優劣之分,但顯然是差異,每個人都不一樣,於是我開始放下其他事情,例如中樂、電腦程式、體育,更專注地寫作,儘管這使我再次感到寂寞。

會考期間,我還是沒有好好讀書,只顧寫話劇比賽的劇本。結果不能原校升讀,我在博愛醫院陳楷紀念中學找到學位,修中國文學、地理和世史,但和我一起演出話劇的同學,都要重讀中五,或者報讀職業學校。世界好像再次剩下自己,我又回到剛剛升上中一的時候。寫作,始終是一個人的事。

預科兩年,除了文學科作文,以及改編〈教育狂想曲〉,我再沒寫過什麼。那時候關心的,是如果能夠上大學,應該唸什麼學科。我曾經想過讀傳理系,也報考過演藝學院,最後選了中文系,是跟許多人一樣,以為讀中文系可以學到很多有關寫作的事情,這是對的,又是不對的,中文系更注重語言和文學研究,三年裡,只有一個散文和一個小說創作課,但我沒有後悔,寫作應該是自發和自學的,這是十多年一路走來,我最深刻的體驗。

沙田循道衛理中學好像還未出過一個作家,我希望自己是第一個,但不是最後一個。今年我回到母校教寫作班,從某些同學身上,彷彿看見從前的自己,雖然有點反叛、頑皮,但懷著好奇心,用想像的眼睛觀看世界,並會主動尋找和探究喜歡的事物。這是一首有關青春和成長的狂想曲,我是其中一個音符,這樣想,又不覺得寂寞了。

08 April 2011

囚禁

天空,是自由的
牆壁,是自由的
風,隨便說說
螞蟻,是自由的

夜和月,是自由的
裂縫,是自由的
壁虎,是自由的
尾巴,自由地旅行

燈和明亮的言語,是自由的
鳥,自由地唱歌
空氣,是自由的
影子,隨意改換坐姿
升高,變厚,變濃

07 April 2011

是這樣的……


不知不覺來到四月,有人失蹤了,而我們也漸漸消失……

好像置身一趟漫長的車程中,睡醒再睡,醒來還在途上……

一如所料,每次讀《啟示錄》都會哭,覺得特別寂寞……

近日天氣暖和,窗台的驅蚊草開花了……

不能隨便講話,不能不講話,不能隨便消費,不能不彼此剝削……

每天只能工作三小時,超過的話,人會想發瘋……

假期,在西區孫中山紀念公園看海,曬陽光,而海的對岸是屏障……

如果可以,我想化成陽光,不讓任何人找到……

16 February 2011

#絮語8

從什麼時候起,我們開始談論自己或別人的孩子。我們迷惑、難過、發怒、忿忿不平,卻忘了自己曾被人這樣談論過,我們還可以保存一顆孩子的心。

13 February 2011

#絮語7

預感應驗了。寒冷的天氣忽然折返,好像永遠不會醒來,在一個不美麗的夢境裡。


11 February 2011

#絮語6

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創世記》3章19節)。每天看到自己的體垢、落髮和死皮,我都想起這句話,並深深相信。

#絮語5

在藝術中心四樓的餐廳晚餐,麵包和湯比主菜更美味。很多時候,生活的樂趣就是從微小的事而來。

09 February 2011

絮語#4


不知不覺,柑桔比去年長高了,它指向天空並等待,春天來產卵的雌蝶降臨。


虛榮正飢餓


偶然發現,有人在facebook開設了一個「可洛」專頁,但裡面什麼資料也沒有,更遑論可以聯絡到我本人了。不如自己開設一個吧,這樣有新書和活動消息,都可以上載通知大家。

http://www.facebook.com/pages/liang-wei-luo-ke-luo/191432180881351
(喜歡就like一個吧)